Monday, October 13, 2008

關於她的二三事

我不知道從前人們是怎樣喜歡莎岡的。說從前是因為,告訴年紀比我大的影評人在讀莎岡,答道:「莎岡嗎?我讀書的時候讀的。」我讀書的時候,沒有人讀莎岡。

說起來不是不欷歔的,莎岡的《日安,憂鬱》1954年出版,同年杜魯福發表了他的作者論,爾後便有法國新浪潮。今天新浪潮電影成為永恆經典,而與任何一部高達(至少是早年的高達)、杜魯福電影一樣明快、率真、自由的莎岡小說,卻逐漸湮沒,提起的人越來越少。她的英譯本小說大多已絕版(我買的多數是二手,還有在印的新版,應該只有 Bonjour TristesseThose without Shadows --最近發現 The Unmade Bed ,還有英國版 Penguin 的 Bonjour Tristesse + A Certain Smile ),法國版的情形我不清楚,但是以她兒子在 facebook 成立了的 cause 「莎岡小說面臨絕版」(Les Oeuvres de Sagan Menacées de Disparition)看來……

(應該是版稅的問題。法國政府在她晚年控告她瞞稅,榨乾了她所有的版稅......)

香港人似乎都拿亦舒跟她相提並論,但是除了主角生活無優之外,我實在看不出兩者有甚麼相似。就算是生活無優,那種太太太著跡的中產生活描寫,與莎岡的愛理不理,也是南轅北轍的,這點邁克早就說過了。

莎岡最在意的,不是跑車、大屋與美妙的約會,是自由與散漫;是(跟情人)在海灘待上一個假期,甚麼也不想,或者不上班,躲在家裡看一整天的書,又或者,把車停在廣場,呆看來往的人,看一個下午。亦舒那些紙板公仔般的人物充滿世俗的追求,文字乾白無味(倒是跟她的兄長一樣),比甚麼??怎比?

在黃碧雲的〈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裡,看亦舒是庸俗的,要被葉細細挑剔,看莎岡好一點──還有個再「優越」一點的,名字忘了。

莎岡的人物──確切點說是她的女人,總是在想,想別人,更多是想自己;有時候愛自己,有時候討厭自己。她們喜歡自省,自省完了又是日復一日,循著感情去。有近乎 hopeless 的麻醉自己的渴望。喜歡莎岡是喜歡她這種清醒的迷惘:

"She felt no pleasure whatever in arranging their meeting, but simply a desire to sink into something, to destroy an idea of herself that she had harboured too long." (Wonderful Clouds)

她與她們是虛無的。

現在法國人把她搬上銀幕了,飾演她的是 Sylvie Testud ,在 La Vie en Rose 裡做過 Edith Piaf 的喪老友。雖然我真希望,他們會 cast Ludivine Sagnier ,我心目中的 No 1 Sagan girl !





related: 〈莎岡的女人〉



5 comments:

Agnes Tse said...

Sylvie Testud年紀大了一點.

Sagan導演Diane Kurys, 就是Isabelle Huppert早年Coup de foudre (1983)的導演.

makuranososhi said...

但係似喎。

Anonymous said...

跟莎崗最合配的導演,我覺得是伊力盧馬,日安憂鬱的女主角跟沙灘上的寶蓮可謂形神俱似。

可惜的是,莎崗有的是早慧,伊力盧馬才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makuranososhi said...

最初我也覺得是,但越看越覺不然,尤其看完她的傳記後。盧馬的人物(與他本人)都放得開,看得輕。至於莎岡和她的她們,一點也不。寶蓮天真; cecile 多了一點自覺。莎岡一生都在掙扎。

他們相似的是根本的法國精神:那種揮霍光陰的奢侈。

我反而覺得最近查布洛的 A Girl Cut in Two...非常 Sagan 。 


 

makuranososhi said...

剛看完第二本她的傳記,原來她真跟查布洛合寫過一部電影,哈。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