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喜歡電影的奇幻與藝術力量、醉心於電影語言流變的觀眾,不可能不為史高西斯的 Hugo 著迷(我指的不單是喜歡)。
除了是對奇幻大師梅里耶的致敬,也是對眾多早期電影巨匠由衷的、謙卑的感謝,片中隨處可見費立茲朗、茂瑙、差利式的默片電影語言(如 automaton 初出場時溶鏡接到同一角度的閃回;Isabelle 在火車站與 Hugo 走失,臉容的特寫與紛至沓來的足印重疊,表現她的焦慮......再細看一次,應該可以列舉更多)。史高西斯的電影一向如電影語言資料館,他從無數荷里活及歐陸經典中吸取養份,同時多作嘗試,在細微處也窮極創新(但不求花巧)。 Hugo 裡種種想像與重構,包括對電影手法及對電影史的 想像與重構,是他的標記,也是對這些經典作為其創作泉源的致謝。
是念記經典,亦是繼承與創新。 Hugo 之為 3D ,幾乎是必然的。表面的原因當然是 3D 比 2D 能更佳地表現機械、手藝的複雜性與空間感( Hugo 的 3D,是我看過的 3D 電影中設計得最為精心,也在最大程度上與敘事相輔相承的)。而史高西師在當下以 3D 拍攝 Hugo ,自然有與梅里耶昔日嘗拍電影的同一用心。真正的藝術家,很難不為新的創作媒體吸引,這是電影之於梅里耶,3D 之於史高西斯(及更多更多其他導演),而藝術家的氣魄,遠遠超越於嘗試,而是發掘如何在新媒體中創新,發揮最大的力量。梅里耶如仍在世,必會興高采烈嘗試 3D 攝製。
忍不住不說,同樣是對世記初巴黎的「想像與重構」,活地阿倫的《情迷午夜巴黎》,相比之下益發似膚淺及自我中心的 pseudo-intellectual (借用活地-clone在片中酸溜溜詆譭別人的用詞)之聒噪,庸俗的很。
Saturday, December 17, 2011
藝術家的氣魄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