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則新聞,說巴黎街頭出現自動售書機,由《奧德賽》到《愛麗絲漫遊仙境》,《美味蒸粗麥粉 100 種》到《動詞變形》,都有,好不熱鬧。
而熱賣的除了《鍋炒菜譜》和法英詞典,居然有 Baudelaire 的 Fleurs du Mal 。到底是巴黎人。換了香港,賣的無非是投資策略、管理心得。想要文學作品?有有有,怎能少了張小嫻、陶傑......
我想起雷博士在憶述留法生活的《窮風流》寫過,法國大學裡教授的研究、學生的學習,都「很自覺地和社會保持一段距離。一些在現實生活中永遠都不會用得上、法文稱為『死語言』(langue morte)的,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基礎課,例如拉丁文。對於『知識』或『學問』,仍然堅持一種近乎迂腐的執著」,認為「大學課程和職業訓練之間應該有根本的分別」,因此「法國的大學到現在還有一種明顯的反實用主義傾向」。
香港則剛剛相反,大學與員工陪訓中心無異。莫說拉丁文,你告訴人家唸文學、藝術,居然是一件值得拿來取笑(若不是不屑)的事。
Sunday, September 04, 2005
到底是巴黎人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3 comments:
是香港人太現實. 沒錯, 大學是一個讓人學習準備出社會工作的地方, 但當教育變得太Practical, 無疑畢業生是較易踏入社會與工作接軌, 但學生似乎欠缺了一種--對理想的執著, 憧憬...還是夢? 我的表達能力不好, 但我想Kiki你應該會明白我的意思. 今天的教育似乎是想將人訓練成一個工作機器, 但在精神, 心靈層面上卻真的不行. 我自己沒有機會讀大學, 不過這是我觀察所感, 不知各位認同否?
絕對明白, exactly 就是我想說的。其實現在的年青人(包括我自己)視野都很狹窄,除了知識,我覺得大學最重要的是在自由的氣氛下培養學生對身邊的人、事能有一份謙卑(至少不是自以為是),能有開闊的襟懷,要說「實用」,其實這才是最實用。
除了名牌學宛和某些人的自發奮進,世界上仍然是學店居多,能提供廣闊視野理想追求精神等熏陶的學構很少。中國北方這兒的學府不乏名牌,有條件到處試學的學生也有出去了又回來的。
胸襟的教育,須要教授以身作教。現在的大師往往爭一日之權威,棄萬年後浪不顧。辦學人唯利是圖,以人為本時以學生就業的短期效果來定奪,也就把所謂的雙贏,僅僅放在實用兩字上,就是欠了那麼一點追求學問的氣魄和浪漫。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