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19, 2006

《嘉比愛》凝煉不足

本來不打算寫──也好讓あおい多置頂幾天,但看過別的評論心癢癢不吐不快......

沒有看過原著,只得就戲論戲。

訂票小冊子的 blurbs 寫手拿本片與英瑪褒曼相提並論,太過了吧。說起來,「影迷嘉年華」一節中英 blurbs 合共有三處提到褒曼,《46億年之戀》這樣虛浮空洞竟然也扯上《哭泣與低語》,唔係下話?不錯,《嘉比愛》刻劃夫婦關係缺裂,的確接近褒曼常拍的其中一類題材:人與人,特別是親人、戀人/夫婦間的誤會植根甚深,因為無以修補結果以互相傷害告終(當然也有例外,如《野草莓》,但褒曼對人的溝通、理解還是抱著非常質疑的眼光)。然而褒曼的敘事何其簡約同時又何其豐富,一個眼神、數個鏡頭,人物間亦愛亦恨,欲靠近反而刺傷拉遠的意味已經全出,跟本片開首讓老頭子花十多分鐘(至少,沒有統計)畫公仔畫出腸地交待夫婦關係鉅細的呢喃,已不可同日而語。其次,褒曼那些針鋒相對的對白,凝煉精到,絕不冗長拖沓,《沉默》的姊妹、《野草莓》的夫婦,以至去年《 Saraband 》的父子的對話,都是精悍的一小段,不似本片由片首連綿到落幕。而褒曼的對話所以那麼有力量,是因為裡面相連徹骨的恨與椎心的痛、還有不自覺的愛,不只尖銳,而且話裡往往涉及話者兩人某段共同生活(而且頗為親蜜)的時期的一些私密--我們不一定知道是甚麼事(褒曼執對白很細心,會避免太有敘事色彩,因為那就不像對話了),但一定知道那件事在主人公心目中的影響,亦正因如此,才夭心夭肺。《嘉比愛》的對話非常表面,一句「想到你的精子流進我體內就想吐」,可以為任何情侶借用,點不出夫妻各自的心靈纏繞, if any 。

影片前半懨悶,老頭子的連連逼問歇斯底里頗有「獻世」之感。到嘉比愛說了一句「如果我有稍為覺得你在乎我,就不會回來了......人只有在覺得自己不被重視時才會來去自如,就像甚麼也沒發生過一樣」才稍為醒神,算是對女人的空虛說得比較入骨入肉,去而復返的原因是,她找不到一走了之的痛快,走與不走,對不在乎自己的人來說,根本沒分別,很有「哀莫大於心死」的味道。

女人忍受了十年無愛的生活,變得麻木,男人呢?只是一天只是一天你就受不了了!更莫提男人只想到用性來重拾自己對女人的支配權力。(完場跟男性友人打招呼,他竟然覺得老頭子是愛妻子的,不是吧?)

約略翻查了一下資料,小說大概寫於1897年,比易卜生的《玩偶家》只晚了十多年,《玩偶家》的娜拉,決定離家開拓更廣闊的世界,來到康拉德筆下卻甘於回歸幽暗大宅,任自我隱沒於無愛無望的未來,反而是丈夫忍受不了出走......不知《玩偶家》是否原作小說創作過程中的一個 reference ,實在不熟悉康拉德的作品,不敢妄言,不過雖然結局迥異,兩部作品其實同樣流露對女性自主、感受的關注。今年是易卜生逝世一百周年,拿《嘉比愛》與《玩偶家》對照一下,可能更有趣。

康拉德是英國作家,片中女人飄忽無常捉摸不定,並且附帶一個情人,男人面對女人則無力無助,卻有著典型法國片男女關係的味道,其實我很有興趣發掘一下原作的角色定位怎樣?法國人在改編時又有沒有刻意融入這種「本地色彩」?

假期後遺症,昨夜睡得不好,今夜本來應該早睡,但電影與文字是糖針,甚麼時候甚麼狀態啪,一樣快樂銷魂。

6 comments:

DoA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a blog administrator.
DoA said...

在「電影節網上筆記連線」連結了你這篇。

http://www.hkifflink.net/2006/04/19/502/

看《野草莓》大概是十年前的事了,故事都差不多忘記了,讀完你寫的很想找回來重來一篇,再看看是否仍是自己的十大最愛。

K. said...

想說的都給你說了,剛才真是看得不耐煩。(英瑪褒曼?不是吧﹗?)

makuranososhi said...

oh,k 我們同場!

褒曼我看的不很完全,偏愛的是《沉默》。《野草莓》又愛又恨......其實真的滿恨那個教授呀(兒子一樣),如果身邊有這樣的一個人,我可能很難原諒他,不過我的記憶都模糊了......又, ingrid tulin 好正。

大家都咁夜訓。

mad dog said...

很好的感想!

Anonymous said...

不习惯看太长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