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匱乏,更因為習俗使然,兒子要背負年屆七十的母親上山,棄之不顧,作為對山神的奉獻........木下惠介的《楢山節考》沒有對不合義理人情的習俗流於控訴,也未曾耽溺於揭示人性黑暗,展現「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襟懷。
違背人倫的習俗被社會視為理所當然,田中絹代飾演的母親以自己年老壯健為恥,孫子大剌剌不事生產之餘,還催促祖母早日上山,在現今看來,都是扭曲的價值。然而一切彷彿自有法則。老子眼中的「天地」,無生命無人格,天道無為,任憑萬物滋長,不會對蒼生有所偏愛眷憐,「芻狗」則是祭祀用品,正好暗合田中絹代的祭神命運。
不肯上山的父親和強行拉扯的兒子、安然的田中絹代與知考的兒子辰平,都是構成世界的一部份。生生不息,在無情的宇宙下,彼此各有苦處,也各有終局。「上山棄母」是理所當然也好,是不義之行也好,上山的人不情願也好,坦然面對生死也好,茫茫雪山都是一任聽之。刻劃兒、媳至孝,孫子夫婦無恥,筆觸都淡,因為木下惠介的眼光已突破善、惡等價值判斷,不是要頌揚人性至善或譴責人間涼薄,而是佛心觀照世人。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王國維《人間詞話》)。以我觀物,難免有價值判斷,到了能放下對自身的憐傷,與物齊一,則天地萬物都融而為一自在。片中唯一看透宇宙真諦的是田中絹代,她由自恥至不以生為喜,不以死為悲,正是由「芻狗」昇化為「天地」的過程,最終以成佛的姿態回望人間,儼然寄託了木下的情懷。
火車隆隆,到了文明時代,不合情理的習俗歸於消失。影片超越了傳說的演述,擺脫悲情,繪出一個無對立、無善惡、無因果的世界,以無善無惡的眼光,默然審視萬物自作自息,這就是《楢山節考》的境界。
Friday, August 26, 2005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楢山節考》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2 comments:
我輩凡人,只覺那些棄母子孫無良,古人搞錯了經濟原則,導演找到個好題材搞文明鑽探。
當年淚眼穿透銀幕,想著電影院外好像有更無良的孫兒子,更莫名其妙的現代殘酷習俗。
我們還來不及升華,老人家就邁老到一個讓我們自覺慚愧不考的日暮殘容;很多人求其安老,侍的是心安多於老母;道德作為驅動器,比習俗、人言有力,卻又怪悲哀的虛偽。
路過的。
今時今日,發現一個高峰秀子的香港影迷,不容易啊!
我看過她的「同命鳥」、「浮雲」、「二十四之瞳」、「卡門歸鄉」等,很愛她。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