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15, 2010

戀物與自戀──《單身男人》

(我看《單身男人》當然是為了 Colin Firth ,不過坦白說 Colin Firth 欠缺神采,我甚至不認為他夠資格做影帝......)

假如要以一個形容詞概括《單身男人》,那必然是「自戀」。

故事簡單直接:中年教授在同居十六年的同性情人身亡後,頓覺失卻生存意義,寂寞無處排遣,雖然有摯友扶持,身邊也有其他男子出現,仍暗暗決定了結殘生……沒有千迴百轉的相思,沒有切烈的悲痛,也沒有曖昧纏綿的情慾,就是調情、接吻都簡潔、節制,總知一切乾淨,抽離。

影片格局恰如哥連卓夫一身熨貼的西裝,工整得有點過份,劇情比較習作式,包含起承轉合;而美術、攝影、構圖、當然特別是服裝陳設,則全都一絲不苟。影片的美術經營一如 Tom Ford 的時尚觸覺,別具格調且無可挑剔,因此場面亦幾近賞心悦目的超班時尚廣告,對「物」的戀慕俯拾皆是,樹叢中的玻璃屋、平治房車、時鐘、眼鏡、香煙、火機、西裝、領帶、女人的洋裝濃妝與嘴唇,甚至手鎗等等的蒙太奇,優雅簡潔而不俗艷,比男性胴體更具挑逗意味。

當然,Tom Ford 的電影美學亦有獨到之處,他沒有耽於唯美,鏡頭也沒有故弄玄虛,反而傾向低調,以一部初試啼聲的首作來看,一切都算是恰到好處。佐治下課後駕車離開學校,畫面正有點《迷魂紀》的味道,汽車便停泊在一幅巨型的《觸目驚心》海報跟前,女主角珍妮李的半張臉呈海藍色涵蓋了整個畫面,便是異色懾人的一幕,也呼應後來佐治在浴室的一場戲,是別出心裁的致敬。

影片前半段以淡色調拍攝,酷似脫色的六十年代菲林,目的自然是襯託佐治乾涸的内心──只有在與情人阿占相對時,影片的燈光方温潤起來,佐治也才見血色。王家衞的《花樣年華》以現代人的眼光想像六十年代的人情與情慾,色彩瑰麗誇張,《單身男人》在這方面則更貼近當時人的眼光,極力重塑一種更寫實的懷舊。不過這種對時代氛圍的掌握,只停留在視覺上:影片的背景是古巴飛彈危機時期,亦是存在主義流行的時代,影片算是在校園發生,然而美國社會瀰漫的虛無感,其實拍得蜻蜓點水。特別的是,佐治與學生堅尼在海灘夜泳時,因為佐治心態豁然開朗,不但燈光回復活力,演員的氣質神態也脫離了身處的時代,時空儼然忽爾拉到現代,也許是一種永恆的表示。

雖然《單身男人》的重點不是同性愛,甚至不是愛情,就如 Tom Ford 所言,是人所共有寂寞與疏離,然而「情」還是劇情肌理很重要一環,偏偏這亦是影片最弱的地方。正因為 Tom Ford 對畫面鋪排的一絲不苟,及潔癖一般的偏執,佐治與阿占相對的場面便似硬照般生硬拘謹,兩個男人各有各表現自己的魅力,缺乏情感交流,他們邂逅時缺少激情,日常生活的點滴中也不見共渡十六年的溫馨與默契;後來佐治邂逅西班牙美男子、與學生共渡一宵,亦欠缺火花,不覺銷魂,與《魂斷威尼斯》那種焦渴,貪戀,艷羨與執迷,不能同日而語。佐治擁抱的其實是他自己──或許應該說,Tom Ford 只是陶醉於塑造哥連卓夫飾演的佐治,或這個潔淨、矜貴、講究、有教養(假如同時帶點憂鬱)的中年男人形像(一如他自己?)。

影片最動人的,反而是佐治與舊情人夏莉的知心。兩人喝醉後細說前塵,翩翩起舞,他對她體貼入微,是片中最親蜜(intimate)的時光(當然亦暗帶男同志的刻薄:女人?我可以對你溫柔,然而就是不愛你),彼此完全坦誠,兼有一種放任的享樂精神──我必須申報,這並非因為我是女觀衆,而正正因為這一段沒有誘人的小伙子,只有一個失婚婦人,Tom Ford 似乎無須刻意經營演員們的坐姿、方位、表情、語調,正好成就一種自然美。夏莉雖然被身為同志的Tom Ford 刻劃為一個可悲(pathetic)的女人,她的陰性(femininity)卻絕對滋潤了影片。

說起上來,這部同志導演拍的同志戲,竟然不覺陰柔。同性戀本來有自戀的特質:對自身的戀慕,投射到情人身上;《單身男人》的基味,大抵就在自戀。

(連 Ebert 也說,這樣[自戀]的人才不會自殺 such a man will never kill himself 。弔詭的是, Tom Ford 的主角最終未赴黃泉,倒是 Alexander McQueen 先行一步。我就覺得他比較是性情中人,果然......RIP)

(原載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網頁)



No comments: